燕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

发布时间:2025/7/9 12:35:57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www.yunweituan.com/m/

陈胜自幼家贫,便给地主种地,他不愿就这样安于现状,表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遂转而投身于军旅,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七月,已积功升为屯长,秩比二百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营级干部。当时,朝廷征戍兵去渔阳换防,陈胜所部也在征发之列,他和其他九百名戍卒在两名校尉的带领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不想行至蕲县大泽乡时,连天大雨,无法通行。按秦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大伙眼看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秦律虽对戍卒处罚十分严厉,但对屯长处罚颇轻,陈胜本人也就是个降级处分,并无性命之忧,但他胸怀大志,决心趁机举义,便找到另一名屯长吴广商议,二人认定,“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遂用朱砂在绸帕上写出“陈胜王”三个字,塞到鱼肚子里,还夜间模仿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从古至今,造反都需要些封建迷信加持,毕竟广大人民群众就吃这个,同样,戎卒们再见到陈胜,便有种神秘主义的光环。陈胜吴广抓住时机,趁两个校尉喝醉时故意扬言逃跑,激怒他们出手镇压,引起士兵们的不满,群起攻之,斩杀了这两名校尉。随后,陈胜把九百名戎卒召集起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打着张楚旗帜,一举攻克大泽乡和薪县城。又分出一支队伍由葛婴率领,往东进军。陈胜、吴广率领主力部队连克铚、酂、苦、柘、谯等五县,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起义军势力进一步壮大,很快攻下了楚国旧都城陈(今河南淮阳)。起义军进人陈后数日,陈胜即在陈地三老、豪杰的拥护下,正式建立了楚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农民革命政权

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仅仅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张楚政权建立后,陈胜及时分路进军:他任命吴广为假王,统率将军田藏、李归等进攻秦在关东的军事重镇和大粮仓所在地荥阳;令武臣、张耳、陈余等北渡黄河,进取赵地;令邓宗往东南略取九江郡;令魏人周市攻取魏地。

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陈胜,特别是楚地聚集起义者不可胜数。原先派出的葛婴在至东城以后,擅自立襄强为楚王,后闻陈胜已为楚王,因杀襄强还报,陈胜为堵塞外出诸将擅自立旧六国贵族为王的漏洞,还是杀了葛婴以示警戒。

陈胜为了广泛收罗有从政经验的人才,以房君蔡赐为上柱国,周文自称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令之西进攻秦。周文沿路收兵,顺利地通过了函谷关,发展成数十万的浩荡大军,一直进军至离咸阳只有百余里的戏,其他诸路如武臣、周市等军也都进展顺利。

但陈胜的政权建立时间不长,各个山头林立,当农民起义胜利发展、秦王朝已开始土崩瓦解时,各路诸侯就立即乘势干起“成割地有土之业”的勾当来,如旧魏名士张耳和陈余就明目张胆地向陈胜提出“立六国后”,不同意陈胜自己称王,他们到河北后,打着张楚旗号,凭借农民起义声威,迅速扩大地盘,并拉拢赵地诸豪强,扶植武臣做了赵王。

由此可见,分散于各地的六国旧贵族的确是潜在的巨大反秦势力,但他们的首要诉求其实是继续压迫劳动人民,而大秦王朝在这方面其实还是保障了他们的部分利益的,比如世为楚将的旧贵族项梁虽一再触犯秦法,但他仍能与秦狱官相互勾搭,秦的严刑峻法并不能制裁到他的头上。因此,这些旧贵族虽然确实仇视秦王朝,但更不愿陈胜这样的底层人民得了势,于是趁乱浑水摸鱼自然成了最好选择。就以武臣为例,陈胜捏着鼻子承认他的王位,希望他们支援周文,攻灭秦国,但他反而北上燕代,扩大势力,其他诸侯也都大抵如此。

秦二世虽并非令主,却也知道轻重缓急,在起义军逼近咸阳之时,以少府章邯为将军,赦免骊山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并调长城军团南下,迎击起义军。章邯是秦国最后的名将,极善用兵,只一战便大破起义军,迫使其退出关中。随后,章邯紧追不舍,又连破起义军于曹阳、渑池。周文几经挫创,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周文大军失败后,章邯带兵继续东进,围攻荥阳的农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假王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吴广不通机变,难于共事,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军心浮动。章邯趁机来攻,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

章邯在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立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打算,可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的侍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

陈胜从谋划反秦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却能“奋起挥黄钺”,点燃反秦烈火,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亦伟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8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