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韩信原来无大志,错失三分天下之良机,活该

发布时间:2025/7/9 12:36:06   

一个人一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登至多高的位置,最终又会是怎样的结局,与许多因素有关系,最重要的有三个,能力、机遇和志向。

有能力,没志向没机遇,不行;有机遇、没能力没志向不行;有志向,没能力没机遇也不行。三者缺一不可。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差不多的。刘邦有志向有能力,最终得天下。陈胜和项羽都是有志向没能力,作昙花一现。韩信恰相反,有能力没志向,结果被杀。

说韩信没志向,不大准确,因为有个“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的故事,据此可知韩信有志向。但是,从后来的事看,韩信没有大志,只想做高管,没想当老板。

这方面,韩信就不如刘邦与项羽。秦始皇周游天下,项羽见了,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见了,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二人都是力争天下,只是策略不同,项羽满足于做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而刘邦要做秦始皇那样的皇帝。

韩信的志向甚至不如陈胜。陈胜笑话一起干活的人,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举事,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实战中,陈胜有心取整个天下,只是能力实在不济。

但是,韩信没有取天下的志向,所以当上天给他一次机会时,他没有抓住,而是主动放弃了。

韩信曾向刘邦讲项羽的为人,说项羽徒有匹夫之勇,又作妇人之仁,其实他自己也是这样。作为一名大将军,韩信骁勇善战,但是在对刘邦的态度上,也表现出妇人之仁。

在韩信拿下齐地做了齐王后,当时的天下形势呈现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当时,楚汉势均力敌,而齐国偏向谁,谁就胜。这时项羽脑子开窍了,使人游说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主张。

尤其是谋士蒯通反复劝说韩信,给他分析当时的天下形势,指出他的有利条件,为他谋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一样,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可惜韩信听不进去蒯通的计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取天下的志向。他的妇人之仁发作了,念着刘邦对他的好,说自己“岂可见利而背恩”,而且天真地以为,自己功大,刘邦不会夺他的齐国。

对于这种政治上的幼稚,蒯通举了近在眼前与历史上越王与大夫文种的例子。大夫文种令越王称霸,后越王赐文种死。而近在眼前的张耳与陈余,先为刎颈之交,后为个人利益相互攻杀。

蒯通指出,以韩信的才能,据有齐国,再向燕赵发展,完全可以站稳地盘。齐地自古富庶,有鱼盐之利,当年管仲相齐桓公称霸天下。所以,蒯通的计策还是很靠谱的。韩信加蒯通,相当于后来的刘备加诸葛亮,再培养一些心腹,确实不容小觑。

然而,韩信从来没想过要做皇帝,满足于现状,对刘邦无比信任,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蒯通怕祸及身,装疯卖傻躲起来了。

后来的事成为了真实的历史。韩信助汉,消灭了项羽,而也果如项羽所言,尽管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但最终还是杀了韩信。韩信大喊后悔不听蒯通言,于是刘邦抓来了蒯通,蒯通说“狗各吠非其主”,被刘邦赦免了。

假如韩信像刘邦、项羽那样做一把手的志向,历史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但是历史没有假如。

韩信的例子,充分说明,当能力与机遇具备时,志向就是一个人发展的上限,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结局。

韩信有能力有机遇,战功显赫,按蒯通的话说,已经是功高盖主了。而这样的能力与实力,对刘邦是威胁,被杀是必然的。

所以说,韩信既然不想做一把手,却又有那样的能力,还有那么大的功,被杀就真是活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8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