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庆德
壬寅之春,一个晴朗的暖日,沂蒙山,迎来了82岁高龄的中国“当代徐霞客”、著名作家、旅行家、教授、翻译家李存修先生。他应山东卫视《五洲四海山东人》栏目组之约,行走沂蒙山,拍摄一部他与“岱崮地貌″发现记的纪录片。沂蒙山的每座崮,都印记着他的足迹,每座崮,他都详细的记录着崮的地貌、海拔高度、地质构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间传说故事等详细资料,并编篡文稿,收入《岱崮地貌发现记》一书。
他轻车熟路,带着摄制组人员,攀登“英雄崮”。在松柏翠映,野草苍茫的曲径小道,纪录片开机拍摄。在摄像机镜头前,他边攀岩边对记者,敞开心扉,娓娓诉说,他与沂蒙山的故事,他与沂蒙崮的缘源。他在沂蒙山,攀登了孟良崮、东汉崮、纪王崮、珠涟崮、板子崮、枕头崮……
李存修先生,是在年4月,在蒙阴县岱崮镇,发现了形态各异的“岱崮地貌”,开始了登崮探索沂蒙崮之“谜″。10多年时间,攀登过的沂蒙山大大小小,山貌奇特的崮,在他80岁高龄,在沂水县泉庄镇境域,他成功攀登了第80座崮,80岁高龄与80座崮,震憾了旅行界。他说,沂蒙山的崮,虽有72崮之说,远远不止72这个数字,有百座之多。正如脚下这崮,在沂水县诸葛镇河西村称谓“河西山,在泉庄镇佃坪村称谓“歪头崮”,这座不显山不露水的“山疙瘩”,却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年,发生了一场撼天动地,泣鬼神的惨烈战斗。在战斗发生19年后的年12月7日,《临沂大众》发表了一篇闫文征,根据年走访歪头崮周边村庄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的材料,谱写的《英雄的山崮英雄的人》一篇史料稿。歪头崮从此名扬沂蒙山区。此山崮也被当地民众,称谓了一个以抗日英雄命名,72崮之外的“英雄崮”,这也是沂蒙山区唯一,依据崮名纪念抗日英烈的崮。
那是在年的农历正月22日,这天,八路军鲁中二团独立营二连、三连,由于未能充分掌握敌情,突然遭到日本兵合围,营长王子固命令三连向西,尹家峪和纪王崮方向突围。他则带领二连,抢占了海拔.9米的歪头崮。在这个面积狭小0.5千米的山巅,80多名八路军战士,被余名日本兵包围。但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战土,在营长王子崮的指挥下,凭着简陋的武器和供给不足的弹药,打退了敌人数次围攻,打死打伤余名敌人。发了疯的敌人从沂水马荒机场,调来2架飞机,在歪头崮上空投掷炸弹,狂轰烂炸,整个歪头崮弹片飞扬,浓烟滚滚,弥漫着血雨腥风。
但八路军战士仍然在坚守阵地。最后凶狠的敌人,从歪头崮偏南方向的一个小山头上,向歪头崮投掷了“毒瓦斯”毒气弹,对八路军战士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但英勇顽强的八路军战士,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最后一枚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然后,仅生存的10几名战士,不给敌人留下一件武器,砸毁所有枪支英勇跳崖。在这场战斗中,81名战士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附近村民群众,满山遍野寻找八路军战士遗体和战士物品,并在张耿村选址,满怀悲痛,满含热泪,安葬了81名革命英烈。
“英雄崮”上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日,血洒英雄崮的事迹,感动了专题片摄制组工作人员。导演张亚军,立时,改变了拍摄思路,阐明了“英雄崮″拍摄的主旋律。摄像镜头前,他们和纪录片中人物李存修,同讲红色故事,把纪录片第一崮、第一镜,拍摄一场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开篇。
在众山群崮簇拥的“英雄崮”,东望沂河婉如一条蓝色绸带,从西北飘来,在崮山间浩浩荡荡东逝去。西望泉庄镇境域群崮耸立,东汉崮、纪王崮、板子崮、枕头崮、珠涟崮、西歪头崮……形态各异,独居千秋,好一幅山水画卷。
一幅崮乡夕阳西下图,感染了82岁高龄的李老,他高兴地像一个少年,哈哈笑着用手机,把红红的落日和群崮,迫不及待的拍摄成一幅幅自然风光。“太美了,太美了,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他自豪的让摄制组人员和随行人员,欣赏他拍摄的得意之作。
在返程路上,这位中国旅行家、中国“当代徐霞客”李存修,邀请同行的部分乡土作家,在春暖花开的“清明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共同攀登桃花映照而末例入72崮的崮,拟定编篡一部《沂蒙百崮》。
李老“人老心不老″,他有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有着“燕雀安知鸿燕之志哉?”的宏伟之志。我,自愧不如。
(图片源自网络)
刘庆德,山东省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人,年生人。泉庄农中毕业后采写新闻稿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和《沂水报》《临沂日报》《农村大众》等发稿件若干篇,年参加《泉庄镇志》编篡。劳作之余,研究民俗文化,采写民间故事、游记、村史、散文。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