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2019高考备考周阅读五
从阅读开始,走进语文创意语文工作坊高考备考
高考备考周阅读五
一、成语积累
暴殄天物不珍惜
焚琴煮鹤煞风景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糟蹋东西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暴殄天物泛指糟蹋各种物品,适用范围较广;焚琴煮鹤多指鲁莽愚蠢的行为,糟蹋美好的事物。
杯弓蛇影没必要
草木皆兵心恐慌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疑神疑鬼妄自惊恐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杯弓蛇影多用于指不必要的主观猜疑惊慌,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偏重指内心的极度恐慌。
杯水车薪数目少
无济于事不得力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对解决问题没有多少作用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杯水车薪多指用于救急的实物钱财等数目太少,而无济于事多指用以解决问题的措施行动不得力,没作用。
悲愤填膺痛又愤
义愤填膺捍正义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愤怒填满胸膛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悲愤填膺多用于形容因悲痛而引起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义愤填膺只用于形容出于捍卫正义而引发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
背信弃义不守信
忘恩负义背恩德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不顾道义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背信弃义偏重在不守信用,违背诺言,而忘恩负义多形容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二、文言短篇阅读
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
2.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3.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
4.若:代词,你,指陈胜。
5.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6.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辍
辍本义是中途停止,废止。如: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年高考江苏卷);帝临哭,辍朝三日。(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引申义:1、放下,舍弃。如: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年高考天津卷)2、撤销,撤除。如: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年高考江苏卷)3、取出,拿出。如:辍俸(取出俸禄);辍赠(取物相赠)
成语助记:
孜孜不辍: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做事认认真真,不敷衍,踏踏实实。
作辍无常:时作时歇、不能持久。辍,停止;无常,变化不定。
辍食吐哺:辍:中止,停止。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辍毫栖牍:停笔藏牍,指停止写作。牍,古代写字用的狭长木板。
三、诗歌赏读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李商隐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声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诗人李商隐前往拜访一位隐者,但是没有遇到隐者,只看见: 悠闲自在的秋雨,浸润着草房的柴门。梦中无数次来过这里,醒来却感觉很遥远。秋天的蝉已经不再鸣叫,树叶开始变黄飘落。但是,隐者的门前,有一颗经过秋霜依旧苍翠的冬青树。隐者出门还没有归来。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秋水,指秋雨。悠悠,悠闲自在。秋雨本来没有悠闲自在的境界,但是因为隐者和观察者的心灵投射,秋雨变得人格化。学者王国维在诗词评论著作《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梦中来数觉来稀”,诗人李商隐已经多次梦见来拜访这位隐者,但是醒来时却觉得现实的情景好遥远。李商隐虽然没有点明拜访的隐者的姓名,但是一定是李商隐非常敬仰的一个人。 玄蝉声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玄蝉,秋蝉。冬青,冬青科常绿乔木,耐寒,经历霜雪而不凋谢。李商隐在《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第一首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的意象:秋雨、草房柴门、秋蝉、落叶、冬青树,徘徊于现实与梦境、出世与入世之间,创造出飘然尘外、冲淡平和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隐士一般有两种。一种隐居只是手段,是终南捷径,以退为进,待价而沽,目的是为了吸引当局者注意,求得更好的当官机会;第二种隐居是目的,只想脱离尘世的羁绊,过真正的隐居生活。 唐代有很多隐士,当然也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寻访不到就会心生感慨,写下诗篇。比如王维《春日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和贾岛《寻隐者不遇》等。 诗人李商隐对隐居者的拜访,是尘世中人对脱离尘世者的拜访。诗歌以对意象的精心营造,以尘世中人的视角,写对隐居者闲云野鹤、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四、聚焦时代
慈善筹款平台须凝聚而不是伤害善心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封寿炎
日前,网络慈善筹款平台水滴筹再陷舆论旋涡。一位求助者因女儿重病筹款25万余元后,被网友曝光其家境殷实,“有店有房有车”。随后,获助者竟然大肆辱骂捐款者。一则爱心故事,硬生生演绎成了“农夫与蛇”。水滴筹凝聚了善心,最终却又伤害了捐款者的善心。
按照水滴筹官方网站的介绍,成立两年多来,已经累计帮助55万名大病患者筹到超过62亿元治病钱。这些善款为千千万万家庭雪中送炭,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可以说,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筹款模式,对于凝聚社会爱心、促进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诚信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社会爱心尤其需要珍视和呵护。随着不断成长和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如果平台无法保证筹款、用款各个环节的真实和诚信,甚至一再伤害捐款人的爱心,那么其公益慈善行为的实际效果,就有可能跟它的宗旨南辕北辙。
此次求助者的女儿突患重病,需要巨额医药费的情况属实,筹款数额也与治病所需大致相当。然而,求助者却有意隐瞒了一部分关键事实。据了解,求助者是南宁某老友粉店的老板,家庭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30万元左右的医药费,应该不属于水滴筹的帮助对象。
当真实情况曝光之后,舆论的矛头几乎一致指向求助者及其女儿,而更应承担责任的筹款平台反而被人们轻轻放过。求助者钻空子属于私德有亏,其女儿恩将仇报更是突破了道德底线。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很难奢望每位社会成员都具有良好道德和过硬品行。扎紧体制机制的篱笆,堵住漏洞和缺陷,使他人没有空子可钻、没有可乘之机,这正是机构平台的责任所在。
像水滴筹这样的网络筹款平台,其功能之一是“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提供免费筹款工具”。那么,它们就有责任确保求助者两方面信息的真实性:一是确实属于大病患者;二是确实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从实际情况看,平台并没有能力确保这两个方面信息的真实性。它的审核更多侧重于在线形式审核,没有足够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开展实地审核,也没能与更多的权威部门和有关机构共享真实有效信息,从而为诈捐、骗捐留下方便之门。
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候,一些公益平台同样能力不足、缺乏经验。今年5月份,水滴筹引发的“王凤雅事件”轰动全国。水滴筹身处舆论风暴的核心位置,却在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真实信息方面几无作为。“王凤雅事件”给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伦理正义都造成了巨大伤害,作为关键当事方之一,水滴筹的能力不足和处置失当难辞其咎。
近十年来,民间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民间公益平台、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组织遍地开花,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比较粗糙的初始阶段,“能力跟不上爱心、素质配不上雄心”的状况相当普遍。一些诈捐、骗捐事件的频频出现,在筹款、使用善款过程中发生的丑闻,以及一些组织和个人在职业操守和品德方面的瑕疵,都不断侵蚀着民间公益慈善的信誉和形象,显然不利于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作为新兴慈善力量,网络慈善平台有责任从自身做起,通过提高水平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查堵缺陷漏洞,使这一慈善形式凝聚起来的爱心和力量,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五、美文品读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