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蜀汉帝国灭亡终极解码邓艾堪称军事天才,诸

发布时间:2023/3/10 23:50:24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邓艾偷渡阴平,历尽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江油。此时的邓艾,只有多疲惫至极的士兵。曾有读者问,“我一直很好奇当时的马匹是怎么过去的,还是走到最后一匹马也没有了?”笔者认为,先头部队的战马几乎没有过去的可能,后面的部队,如果能修一修简易的路和桥,倒是有可能过去战马。邓艾疲军面对的江油关,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蜀汉江油关又名涪水关,是蜀北名关之一,位于今天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原名江油戍。刘备入川后,为防备曹操势力越过摩天岭南下,于建安二十四年(年)建立的军事要塞。江油关群山环抱,涪水中流,可谓天险自成。诸葛亮在世时,蜀汉在此屯驻重兵,扼涪江天险,使魏军不敢贸然犯川。所以,如果江油关有正常的防守,即使邓艾那3万人一个不少,即使邓艾的部队不缺战马,攻下江油关也难于上青天。然而,诸葛亮死后,江油关防守逐渐松懈。按照演义的说法,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有人根据《三国志·钟会传》的记载,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邓艾偷渡阴平时,钟会也派部将田章,从剑阁西边绕道小路向江油进发。江油守将马邈探知魏将田章前来偷袭江油,于是他提前在半路上设下埋伏,企图伏击消灭田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据此记载,田章应该是打败了这只有三校(一校约有人)的伏兵,蜀军大概只剩下数百残兵败将,退守江油。据此,有人分析,蜀汉兵力不多,像江油这样的后方关隘,马邈管辖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人,去掉出击田章的损失,剩余的兵力可能不足人。因此,一些人认为,守将马邈刚刚经历伏击田章失利,士气低落,弹尽粮绝,不得已才出城投降的。笔者认为,虽然马邈刚刚经历败仗,损失惨重,但邓艾同样狼狈不堪。邓艾纵然有神鬼难测的军事能力,依靠那疲卒,怎么可能攻下天险江油关?所以,马邈的投降绝不是什么“不得已”。

强者运强,自古而然。马邈不战而降,使邓艾绝处逢生。邓艾的军队在此补充了给养,并把阴平小路的诸军接到了江油,向成都进发。虽然邓艾的军队得到粮草补充,阴平的诸军也都接来,可能还收降了不少蜀军,但不要忘了,邓艾军队过摩天岭时损失很大,面对蜀军,数量上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不过没关系,因为在绵竹迎战邓艾的,是“官二代”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虽是诸葛亮的儿子,但诸葛亮病死时他还年幼,自然无法接受其教诲,其军事能力出奇的低,为人又很不怎么样。他先是不听黄崇的建议,没有抢占险要之地,错失良机。后又被邓艾一封信激怒,贸然出击,被邓艾打得大败,与诸葛尚父子一起战死。诸葛瞻算是智商情商双低的典型,这也是蜀汉人才状况的真实写照。得了绵竹,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今天,许多人在谈到蜀汉灭亡的时候,都感觉蜀汉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什么就这么投降了呢?替蜀汉惋惜不已。那么,蜀汉的灭亡究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我们先从蜀汉控制区的自然环境说起。蜀汉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以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蜀汉的疆域面积虽不算太少,但南部的云贵高原一带不很稳固。蜀汉能控制的核心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我们在分析一下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中唯一位于季风区的湿润大盆地,周围山地海拔多在米~米之间,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中间盆地地势低矮,海拔米~米,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自西向东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底部耕地连片,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

所以,蜀汉核心区的自然条件,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四川盆地周围多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主动出击固然很难,如诸葛亮和姜维,屡次北伐都基本无功而返,但敌方进攻更难。曹魏集团对蜀汉方面基本采取守势,其统一策略一直是先吴后蜀,顾虑地形险要是重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昭改变策略,主动伐蜀,并且能一战灭蜀呢?蜀汉的灭亡真的只是偶然的吗?

按照哲学观点,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蜀汉的灭亡,虽有许多偶然性成份,但背后充满着必然性的逻辑。

或许,旁观者清,我们看一看吴国眼中的蜀汉是什么样子。话说吴使薛珝出使蜀国,回复吴主孙休蜀中近日举动时说:“近日中常侍黄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从薛珝话,我们能读到什么?此时的蜀汉,已经从里到外烂透了。前面我们说过四川盆地自然环境优越,何至于“民有菜色”?

蜀汉灭亡,有三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谯周、黄皓和刘禅。因为谯周力主投降,背上了很多骂名。但易中天教授明确否认了谯周是小人的说法,他认为,谯周的眼里,不只是有蜀汉政权,更有天下。因此,所谓谯周误国,其实说不通。黄皓对蜀汉的灭亡倒是功不可没,他把持朝政,是“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的直接原因。但我们反过来想,是谁让黄皓把持政权的?没错,是刘禅。关于刘禅,“阿斗的江山——白送”这句歇后语本来已经给他定了性。但不知从何时起,一股翻案风很是猛烈,这些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比如刘禅,有人就说,他还是一个好君主嘛,那个“乐不思蜀”的故事,正说明他睿智,人家大智若愚好不好,不这么说,能让司马昭放下戒心吗?笔者相信他这么说,可能真的有保全性命,让司马昭不再害自己的成份。但因此就说他睿智,什么大智若愚,未必太过于可笑。别的不说,就说宠信黄皓一事,董允在世时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如果黄皓只是普通的宦官,董允何至于此?而在此之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苦口婆心地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说明刘禅“亲小人”绝不是一天两天。难怪司马昭责后主曰:“公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至于那个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当然,蜀汉灭亡,刘禅、黄皓虽“功不可没”,却不是唯一的原因。蜀汉的政治制度本身也远不如曹魏和东吴。曹丕上台之后,实行“九品中正制”,从制度上保证士族的入仕之途。东吴则在开创以来,利用江东士族来管理国家的,所以东吴政权得到江东士族的普遍支持,在面对曹魏和蜀汉进攻的时候,江东本土士族能够挺身而出,保护自身和国家利益,故而能多次击败敌人。然而蜀汉体制僵化,在益州一直是排挤益州本土的豪族士族,未能从官职制度上为他们开拓入仕的途径,荆州派与益州本土派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从而造成蜀汉中后期人才严重匮乏。与此同时,平庸的官二代身居高位,如诸葛瞻,在决定蜀汉生死的绵竹之战中,他在培县停滞不前,尚书郎黄崇屡次劝速占险要,不要让敌人进入平原,这本是常识,诸葛瞻拒不听从,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等邓艾长驱直入,又禁不住一纸书信的刺激,出城与邓艾决战,最终搭上了自己和蜀军性命,绵竹失守,葬送了蜀汉。但话说回来,蜀汉已经烂透了,即使这次不灭,也熬不过几天。

反观邓艾,不愧为三国后期的军事天才。邓艾抵达青川乔庄镇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奔赴剑阁配合钟会前后夹攻夺取蜀大门;二是占江油作为小后方,在此休整,然后直取成都,达成一举灭蜀的壮举。邓艾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如果配合钟会拿下剑阁,打通入蜀道路,迎钟会所率大军入蜀,看似稳妥,但若不能全歼姜维、廖化,姜、廖必定会逐城、逐关退守,拖延战事,钟会所担心的“粮运悬远”情况必然更加恶化,既与原先“冲其腹心”的谋划不符,而且也失去了偷渡突袭的锐气和突然性,导致风险增加。若待部队稍事休整完毕,趁蜀内空虚,阎宇率领的巴东援军尚远,下江油、克绵竹,则成都面前一片坦途,而且姜、廖部也被牵制在剑阁,难以回顾,看似孤军深入,实则直捣黄龙,一战而竟全功。偷渡阴平不仅是中国,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一次经典的突袭战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