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种类 >> 善于整理民间故事侠骨豪情谢久荣
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用这两句诗来评价谢久荣的一生,是很恰当的。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其实早在青年时代,谢久荣就显示出了一身的侠骨豪情。
谢久荣是一位五代祖传中医,一生专门从事治疗骨伤。谢久荣给患者治疗骨病的例子不胜枚举,特别是在接骨方面,感谢他的人数不胜数。他的病人遍及华夏大地,他出诊走过的足迹,更是无法细数。在这些事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也是最让谢久荣难忘的,是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治疗骨伤时发生的那些故事。
故事发生在年至年之间。
谢久荣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家住伊春市。年,姐姐来阜新市探望母亲。姐姐在他们家住了一段时间,她每天都看见弟弟忙着给人治疗骨伤,忙得不亦乐乎。病人对弟弟是那么的信赖,弟弟总是把每一位患者最快地治愈。姐姐要回去了,她突然向弟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
谢久荣拒绝了姐姐的恳求,姐姐无奈,又向母亲求情,叫母亲说服弟弟,满足她的愿望。母亲摇摇头说:“你自己跟他说吧,这事我可说不了。”母亲给女儿使了一个眼色,叫她到后屋说话。
娘俩来到了后屋,母亲示意女儿把门关紧。女儿关好门,会心地凑到了母亲的身边。母亲对女儿说:“你啊,一点都不了解你弟的脾气。你方才说,叫他去你那里挣大钱,那你打死他,他也不会去的。”
“那我咋说啊?”女儿急着问母亲。
“你就实话实说呗,就说你们那是林区,有很多伐木工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伐木时不小心把胳膊腿的骨头砸断了,医院治不好,他们不但非常痛苦,而且耽误了木材的生产。”母亲对女儿面授机宜。
“那样说他就去吗?”女儿将信将疑地问母亲。
“试试呗。你看你开板就说去你那能挣大钱,你弟弟是爱钱的人吗?他心里想的是治病接骨。你可不知道,他经常背着我,悄悄地白给患者药。我明白,那些患者都是困难人家的,我就装作啥也不知道。”
母亲的话一下子点拨了女儿,可是她又有点犹豫了:“弟要是说家这边的病人很多,他离不开咋办?”
“傻孩子,家这不是有我吗?”母亲拍了一下子女儿的脑门。女儿恍然大悟,赶紧跑出去找弟弟了。
姐姐学着母亲的话语,请求哥哥带着药去他们那给林区的伐木工人治疗骨伤。谢久荣征求了母亲的意见,母亲欣然允诺。
来到伊春市的姐姐家时,已经黑天了。姐姐赶紧给弟弟做饭,谢久荣吃过饭后,就开始整理他带来的中药。他把那些面子药的大包分成一个个小包,一连气包出多包来,然后就拿出中医的书籍,认真地看了起来,一点没有疲劳困倦的意思。
第二天一大早,姐姐就把饭菜做好了。猪肉炖粉条,大块白豆腐拌上自家做的大酱,还有一盘炒鸡蛋。主食是白面馒头,谢久荣吃了一个馒头就说吃好了。他赶紧洗手,然后打扫屋子,他心里有数,一会儿患者就该接踵而来。果不出所料,没等姐姐收拾好碗筷,就见大门口那一个接一个的病人相继走进院里。有挎着胳膊的,有拄着拐杖的,有被担架抬着的,还有用马车拉着来的。一袋烟的功夫,屋里、院里就满都是来看病的人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谁要是知道一个好消息后,就会很快地传遍十里八屯,用不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谢久荣一个接一个地开始给患者看病了。第一个走到他面前的是一位胳膊肘脱臼的病人,谢久荣给他轻轻地一端就复位了。那人当时就不疼了,谢久荣又给他一包药,叫他早晚白开水送下,一个月后就好了。陪同那位患者来的人很纳闷,医院,三个大夫给端了半天,把病人疼得一身汗,也没给端正。他问谢医生,你咋一下子就端上了。
谢久荣笑了笑说:“哪是一下子啊,我是分两次复位的,胳膊的下手臂是两根骨头,你这两根骨头都错位了,这是不能一次端正的,必须分两次复位,一根一根来。”为了能让他们听懂,谢久荣尽量用通俗的话给他们讲解。那人高兴地说,真神,多少钱啊。谢久荣说:“先不要钱,你先回去,好了以后,你在给个药钱就行。”由于谢久荣执意先不收钱,病人也就只好作罢。
第二个过来的是一位大姑娘,她的病很特殊,她只要往下一蹲,右腿的膝盖处就会“嘎巴”的响一声。一个大姑娘家,得这病觉得很没面子,为此她一天哪也不去,就待在屋里,腿老直着,不愿意回弯,因为自己实在是不愿意听到那讨厌的声音。为此,姑娘很自卑,觉得这辈子算完了。父亲带着她走医院不下20家,都没弄明白这是啥病。
谢久荣听后微微一笑,他这一笑不要紧,把这爷俩吓一跳,以为谢久荣对这病没办法了。他们想错了,这病对于谢久荣来说是小菜一碟,在阜新时已经治好了好几位了。谢久荣说:“这病呢,详情我也不多说了,今天看病的人很多,也没那个时间了。很多术语,我说了你们也不懂,我给你一副药,回家按时吃,半个月就见效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一年内别干重活,轻点回弯。”爷俩连连点头,拿着药回家了,还是那句话,“病好了再给钱。”
接下来就都是重症患者了,谢久荣一个一个的给他们诊治。手法复位,给药,“病好了给钱。”这些病人医院没有治好的患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几乎就放弃治疗了,有的干脆就认命了,也就是接受了终身残疾的现实。可是,谢久荣却给可他们新的希望。东北人啊,就是实在,心里有啥说啥。他们盛赞谢久荣的医术,他医院。有一位50多岁的大叔说:“谢大夫真了不起,手到病除啊。”
忙活了一整天,一分钱也没挣到。姐姐有点着急了,可是她又不敢多说,怕弟弟不高兴。心想,这连人名都不记,以后万一要是人家不送钱来,上哪要去啊?难道弟弟不想走了,等着在这把钱收齐了再走?姐姐的心里有点画魂儿。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谢久荣的大名就在姐姐家的方圆几十里传开了。“谢医生来了,谢大夫到了,谢久荣在他姐姐家呢,谢神医带着药在此,谢老爷子来接骨了,谢一手来看病了。”人们越传越神,愣把一个30岁的谢久荣传成了谢老爷子。咋还传出个“谢一手”呢?那是的当地一位说大鼓书的先生编的,他说,谢大夫给人接骨,只要把一只手往你身上一搭,一摸,一按,一撸,不管你的骨头断成啥样,哪怕你是粉身碎骨,他都会很快地给你接上。
对于这些传说,谢久荣也听到一些,但是他并没有在意。可是,他的灾难来了。一天,当地公安局的几个人来到谢久荣的姐姐家,给谢久荣戴上了手铐,然后把他给带走了。谢久荣的姐姐一下子傻眼了,她不知道谢久荣犯了什么罪。
谢久荣哪里知道啊,当地的公安机关早就把他盯上了。由于他的名声越传越离谱,还有的说他长得像苏联人,好像在哪部电影里见过这个人,像是克里姆林宫里的一个保镖。当时中苏关系正在紧张的时候,况且伊春市属于边防城市。从这里往东走,不远就是边境线了。来这里的外地人,是需要当地的武装部开介绍信的,否则就得把你抓起来审查。
谢久荣被当地的公安机关怀疑成苏联的特务,据说是来这里刺探我边防情报的。这也不知道是哪个人吃饱了撑的,瞎编一气。不过,公安人员还是认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认可错抓一个人,也不能放掉某人身上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的可疑之处,何况,谢久荣还拿不出武装部的身份证明来。
谢九荣被稀里糊涂地关进了拘留所。
关于谢久荣的传说,一溜烟地就传到了当地一个县卫生局的袁局长那里。袁局长听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谢久荣被怀疑成间谍,另一个是谢久荣正关在当地公安局的拘留所。袁局长感到好笑,他认为医生成为间谍的概率是极小的,几乎是不可能。一来医生不愁吃喝穿用,不缺钱。谢久荣是一位中医,当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中医,一般都是祖传或从师名医。
中医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大都是爱国爱民的。就算是国外派来的间谍,想要冒充中医身份,那可不是说冒充就能冒充的,因为中医靠得是扎实的传统医学功底,靠的是丰富的临床经验,靠的是辩证的诊治。再说,这里不是还有他的姐姐家吗,那么他的姐夫也必然有着自己的家族体系。在东北,每一个家族体系都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社会力量,这个力量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啥间谍就能随便插入的。
说他是间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大的可能就是那些有嫉妒心的人在作祟,更多的是当地的庸医在无事生非。可悲的是我们的公安人员,太缺乏常识知识,缺乏理性思维,动不动就抓人。总这样下去,国家不就完了吗?
袁局长听说谢久荣被关在拘留所,他就心里有底了。这些年,公安系统的人没少找他办事。医院安排人的,有找他给介绍好医生看病的,有找他弄各种稀缺医药的,袁局长都认真地给办妥了。任何一个地方的卫生局局长,都是那个地方集团势力的核心人物。特别是那些年,当地公安局的个别警察时常搞刑讯逼供,把好人给弄伤弄病了,公安局长就私下里找袁局长给摆平。在不违背大的原则的情况下,在不搞冤假错案的前提下,在当事人不受损失的自愿的范围里,袁局长都给一一地弄明白了,把事态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上,最后一点一点地了事。
袁局长亲自找到三岔区公安局一把局长。
“我跟你要一个人,就是你们关在拘留所的那个中医。别拒绝,别讲理由,我都弄明白了,他不是啥间谍,你手下人竟胡闹。”袁局长说的每一个字都不容置疑。
“哈哈哈哈,我以为啥事呢。方才出去的那两位就是为这事来的,他们把人抓起来,却找不到证据,没办法了,让我给开屁股。这帮玩意,总想立功,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人。你说都是我的老部下,没办法啊。”公安局长弹了一下烟灰,然后出去了。不一会儿,方才那两个人跟着局长进到屋里。
袁局长把谢医生从公安局里要了出来后,就直接把他领到医院里。院长赶紧出来接见,听了袁局长的安排后,院长不敢怠慢,医院的住院部,这里住着10多位骨伤患者。
袁局长说:“谢医生,这回就看你的了,咱真刀真枪地干一把,露露你的手艺吧。”谢久荣这时才弄明白,是卫生局的袁局长把他弄出来的,此时叫他给骨伤患者治病,要考验考验他。
医院院长说:“叫你的人全力配合。”院长立即调来院里所有的医生、护士,叫他们一边配合谢医生,也是为了叫他们长长见识。这位院长有一个特点,凡是卫生局局长说的话,那就立即执行;凡是局长认可的人,他就当做局长家的亲戚对待。对于他这个态度,袁局长是心里喜欢,嘴上却不说。他说不说,人家院长的心里也是明白的。
谢久荣仔细查看了所有病人的情况,他又看了病志,看了x光片。这些病人中,有两位是骨质增生,有一位是腰间盘突出,有三位是大腿骨骨折,还有一位是胯关节错位,另外几个都是四肢的小挫伤。
谢久荣看完后说:“骨折的我明早给重新接骨,错位的给复位,其余的都吃我带来的中药。”医院里的医生互相之间小声嘀咕着,能这么简单吗?一直在一旁观看的袁局长说:“就按谢医生说的办。”
谢久荣一连20多天,在医院里出诊,医院里所有的骨伤患者。在医院的这些日子里,那些起初曾怀疑他的医生们,都被他的医术所折服。当然最佩服他的还是袁局长。医院看望谢医生,并总是问他有什么要求。谢久荣听出了局长的话外之音,那是想留他长期在这里坐诊。谢久荣可没有在这扎根的想法,他就故意装糊涂,以此回避着局长的话题。
由于谢久荣是个有恩必报的人,所以他也不想让局长伤感。谢久荣每天总是积极地给患者看病治伤,想这样报答局长的恩情。可是,他越这样,局长越喜欢他,甚至有两天看不见他心里都是回事。有时,局长的女儿也跟着爸爸一起来看谢医生。看着谢医生治病时那干练的动作,局长的女儿简直就是着迷了。她暗暗地喜欢上了这位帅气精神的医生。
谢医生的眼里总是透着一种慈祥、仁爱、深邃的目光,那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眼光,女孩子都会对此痴情的。女儿的心思,瞒不过父亲的目光。袁局长总是在妻子和女儿的面前夸奖谢医生,局长是向她们娘俩传递着一个信号,那就是女儿嫁给谢医生他是同意的。
局长的千金26岁,正在学医,是一位很有远大理想的姑娘。姑娘算不上什么大美人,但是由于家庭的熏陶,加上知识的丰富,她的言谈举止里显露出独特的魅力。这样的姑娘,一旦痴情于哪位男人,那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此时,只医院里,那么一切好运就会立即降临到他的头上。留下谢医生这事,医院院长已经在办公会上做了决定,他下令,医院里的任何人必须为此事作出努力。院长还特意强调说:“这可是局长交办的政治任务,每个人都有责任。”
医院的院长正式跟谢久荣谈了三次,希望他能够留下来,医院可以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谢久荣婉言谢绝了。医院的条件不感兴趣,也不是不懂局长女儿的心思。他更加感恩局长对他的大德,感谢局长为他的操劳。袁局长就是他的伯乐,是他梦寐以求的知己。
最后,谢医生跟院长说了自己的身世,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院长理解了他,表示尊重谢医生的选择。
谢久荣13岁那年就结婚了,他的婚姻是母亲包办的。当时,他的家里开诊所,人手不够用,父母就张罗着给他说了一个媳妇。那时,谢久荣还很小,对很多事还不是很明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对母亲是唯命是从,母亲对他也是说一不二。常年的从母为师,他已经养成了服从母亲的自然习惯。他早就为自己立下誓言,要照顾母亲的晚年生活,为母亲养老送终。
对自己的母亲,要尽孝;母亲也是她的师傅,对自己的师傅,要尽忠。于天于地,于情于理,于母于己,于医于患,他谢久荣的人生轨迹,早已经安排好,他不能逾越这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不能违背中国人的儒家思想。
谢久荣的一番道理,医院的院长。院长简直就听得入迷了,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院长心里想着,医院咋就没有谢久荣这样的医生呢。院长把谢久荣的整个思想脉络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袁局长,局长听完沉思了半晌,然后对院长说:“还有一层意思,你没懂。”
院长瞪大眼睛看着袁局长。局长只说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完,袁局长就转身走了。院长愣在那半天,没有回过神了。他知道这句古语的出处,也知道用白话文咋翻译这句话,可是他不明白,谢医生还有什么更加远大的抱负呢?
医院要给谢久荣报酬,谢久荣只收了自己应得的医药费和不多的出诊费,其余的钱他坚决一分不要。那些在他姐姐家接诊的患者,也都在病愈后,纷纷把药费和诊治费送到了谢久荣的姐姐家。
谢久荣要走了,即将回阜新市,回到他的故土伊吗图。袁局长以当地卫生局的名义,给阜蒙县公安局和卫生局各发了一份公函,证明谢久荣在伊春市行医时没有出现任何医疗事故,没有诈骗行为,没有生活作风问题。谢久荣是在当地卫生局许可的情况下在此给患者治病,不属于非法行医。三岔区卫生局代表当地的患者,感谢谢久荣的医德医术,感谢他治愈了无数的骨伤患者。
谢久荣回到了家乡阜新。他此去黑龙江伊春市,已经一年多了。他走时,小儿子刚出生,现在已经会坐着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最惦记谢久荣的还是他的妻子,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丈夫在黑龙江受冤屈了。
她只有默默地期待着丈夫的归来,夜夜为丈夫祈祷,祝愿丈夫平安无事。她非常崇拜自己的婆婆,所以每当她心里难受的时候,总会听到婆婆对她说:“放心吧,一切都是该来就来,该走就走,该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她听不懂婆婆话里的禅机,但是她从婆婆的口气里听出,丈夫不会有事的,他一定会安全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