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种类 >> 陈胜和刘邦都是秦朝末年起兵,但为何最终结
秦朝末年,百姓苦于徭役,陈胜与刘邦相继起事,两人皆因远戍耽误日期被迫谋反,但是两人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相比之下,陈胜起义时一呼百应,而刘邦起义时,百姓大多更偏向于威名在外的项羽,可为何顺利兴起的陈胜最终走向了失败,而步步为营的刘邦却开创了汉朝?
陈胜起义反秦
陈胜年轻的时候给人当雇工,与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同伴回应“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不以佣耕为耻,反讥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时正处于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时期,朝堂由宦官赵高把持,一片混乱,国家民不聊生,阶级压迫极深。
公元前年,秦朝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后来因接连大雨,耽误了进程,眼看在规定的日期内赶不到渔阳,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
在这种情况之下,眼看着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拼命一博。于是他便联合吴广一起,谋划起事。在分析了当时局势后,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为口号,以胡亥皇位来历不正,该继位的本是贤明仁德的长子扶苏,还以楚国名将项燕为由,开始了起兵大计。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觽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然后找算卦之人卜问吉凶,算卦的人知晓他们的用意,于是说:“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意思就是说,问一下鬼神,古人多有信奉鬼神一说。陈胜听闻此言,便在一块布上写下“陈胜王”塞到鱼肚子里,再半夜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这些戎卒哪里见过这些阵仗,于是纷纷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都觉得陈胜是天命所在。
兵败被杀
陈胜眼看时机已到,于是以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队伍逐渐壮大后,相继占领了不少地方,最终称王立国,建立张楚政权。
后来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在围攻荥阳时,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
吴广死后,陈胜亲率义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但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
刘邦起兵反秦
陈胜吴广的起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就刘邦等人。刘邦少时游手好闲,虽终日混迹街头,但性格宽厚仁爱,不拘小节,曾观看秦始皇出行时的仪仗,长叹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后。正是陈胜吴广起义不久,全国各地反秦起义达到高潮。沛县也不可避免,刘邦当时聚众数百人,被人推举“沛公”,他设祭坛,自称赤帝子。
当时秦末还有一支起义军,力量是最大的,那就是项梁和项羽叔侄领导的,后来便投靠了项梁,以楚怀王为尊。
楚汉之争,建立汉朝
后来楚怀王定下“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项羽领兵北上救赵,刘邦一路西征,最终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制,赢得了民心。
秦朝灭亡后,项羽领兵西进,入主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不多久又杀了义帝(楚怀王)。
义帝死后,刘邦以项羽杀君惨无人道之名,发兵讨伐,群雄响应,这便揭开了三年楚汉之争的序幕,最终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都是秦末起义,但却结局大不相同
从陈胜和刘邦的起事,俩人还是有相似之处,便是都胸怀鸿鹄之志,也都是用封建舆论为自己造势。陈胜在鱼腹中藏写有“陈胜王”的帛书,是为扰乱戍卒心智,刘邦赋予自己“赤帝子”的身份,让人对他心生畏惧。
俩人在起兵时做的准备几乎都是相差无几,那么为何最终得到的结局却是大不相同呢?
首先,刘邦起事后与萧何里应外合,率先拿下沛县作为根据地,然后召集人马发展势力。可陈胜的势力刚建立时,并没有一座城池可供人容身,只能在沿途招兵买马。再者就是,刘邦起事后,处处为民,收买民心,而陈胜则是逐渐偏离了本心初衷。
且刘邦举事之时,身边便有萧何、樊哙相助,并且在之后知人善用,所以又有张良、韩信等良才加入,反观陈胜,只有一吴广,却还不知重用。
刘邦成事之后,曾坦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况且陈胜用人不似刘邦般任人唯贤,他的将领大多是谄媚之人。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便是,陈胜任命的“中正”朱房和“思过”胡武,竟只知弹劾将士的私生活,试问,如此小肚鸡肠的军队如何能成大事?
其次,不仅是用人方面,两人处事作风也截然相反。陈胜得势时,佣耕时的同伴曾去投奔陈胜,陈胜不仅没有履行“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反而出言讥讽他,最终处死。
反观刘邦,当萧何为挽留韩信“出逃”时,刘邦并没有用军法处置来表现自己的威严,而是听从萧何建议,拜当时这个“无名小将”为大将军。刘邦虽有小人行径,但他在将士面前却是疑人不用。
陈胜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将士,但是却在起义前就显露了自己称王的野心:“大楚兴,陈胜王。”自始至终,陈胜就以称王为目标,甚至后来不惜处死立襄疆为楚王的葛婴。陈胜当初起兵建立张楚政权,打的是兴楚旗号,但他在起义后,却自己称王,而并非接纳张耳、陈余的建议立六国之后。
简单说,陈胜处死葛婴,这就导致了陈胜部下脱离陈胜,自立为王。
最后,陈胜失败最大的原因便是时机不对,他起事之年,正值秦二世威服海内之后,百姓大多畏惧秦始皇的余威不敢响应。可他的失败,不但冲击了秦二世的统治地位,还警醒了这些不敢响应的百姓,陈胜此举,无疑是在为后人铺路。
况且,刘邦还有项羽这一竞争对手,项羽的暴虐,无意间便衬托出了刘邦的仁德,致使百姓更拥护刘邦。
两人虽都是领导农民起义,可陈胜领导的却更像是一群草台班子,无论是思想还是人才,刘邦都占据上风,这便是两人为何会有截然相反结局的原因。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