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形状 >> 秦汉往事,英雄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风姿
你一定知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其实,你不知道,最早以前,本没有合,分才是常态。直到秦始皇的大一统成为创举,才有了第一次合。秦始皇本以为能万世,却被大泽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惊破了春秋大梦。随后,英雄四起,天下分崩。在无数英雄竞折腰中,一介流氓刘邦终定乾坤。所以,天下第一次合分,是在这秦汉之交。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那在天下大势上,第一拨搞合分的人定然非同一般。故而,秦汉往事,大有可说!
第一章千古一帝
秦始皇,并不陌生,其事迹差不多人人都耳熟能详。总结了一下众人所说,他大概有五重身份:一是发明家,发明了皇帝这个事物;二是大秦帝国的总建筑师,设计并组织建设了地球上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与帝陵奇迹性建筑兵马俑;三是打砸抢的造反主义者,实施了“焚书坑儒”;四是变态狂,以制定各种严刑酷法折磨他人为乐;五是偏方迷信者,妄想吃点“三无”药丸,就能向天再借五百年。这五种身份,单说哪一个都片面,但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又错乱。始皇帝,何许人也?我们还是从头来说!
奇货可居,衍生出个小萝卜头
秦始皇,也是秦王政,并不出生在秦国的王庭宫室,而是出生在赵国的寻常巷陌。说起其中缘故,就要话一下当年。
那时,他父亲还叫公子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因母亲不受宠,异人也不得父亲珍视,被丢到赵国作人质。秦国奉行“远交近攻”,对强邻赵国时常打击,而赵国自持有点家底,与秦相持不下,对人质自然好不了。在赵国,秦国公子异人,不但缺衣少食,还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但是,国却没人惦记他。
安国君是个平凡的父亲,生了二十多个儿子,想不起异人;秦昭襄王是个伟大的爷爷,忙于大秦帝国,儿子尚且不顾何况孙子。似乎,异人,这个秦王孙,只能毫无盼头,穷困潦倒地渡过一生了。就算不甘心,他也只能甘心了。但是,竟有人为他不甘心。
这个人就是吕不韦。他是当时的大商人,天赋秉异,善于贱买贵卖,有钱!在他看来,获利十倍百倍都稀松平常,获利无穷才是值得追求。当在邯郸见到异人,他意识到值得毕生追求的大买卖来了,不禁激动地大呼:奇货可居!
秦国的太子安国君一向通过老婆看儿子,最宠爱的是正室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缺个儿子。吕不韦要让异人补上这个缺,先成为嫡子,再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质子变太子,准能获利无穷啊!吕不韦说动早已认命的异人,得到了共富贵的许诺,就开干了。他是资深商人,比别人更了解金钱的力量。巨额的金钱支撑圆润的智慧,他奔走于秦赵之间,打通关节,让华阳夫人认下了异人这个远在赵国的儿子。因华阳夫人是楚人,而且深为她的国家而自豪,异人为了迎合“母亲”,干脆改名为子楚。
大功尚待告成,子楚是革命的“种子”。吕不韦全面呵护,满足了饱暖,也考虑到淫欲,送上几房媳妇在所难免。其中,有一个被称为赵姬的,必须要说。因为,她为子楚生下了后来的秦王政,再后来的秦始皇。因生在正月,名叫赵政。这孩子出生时,从太阳、月亮等自然景观到龙、蛇等动物精灵都没有啥过激反应。但听司马迁说,他的不同不流于表象而是深入本质,别人十月而生,他却用了十二个月,可当时,就是个小阶下囚。奇货可居,衍生出了个小萝卜头。活了,是个衍生品;死了,也无碍当时大局,凭命由天吧!
赵政出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前年,坑了四十万赵卒的长平之战刚刚结束,新的大战就要爆发。在战火纷飞之中,子楚凶多吉少,而作为衍生品的赵政更难免命运多舛。他刚三岁,秦军就又出动大军攻打赵国,赵王恼羞成怒要杀子楚全家。吕不韦竭尽全力,买通了看守,带着子楚逃到了秦军大营,保住了革命的“种子”。
子楚回到了秦国,而赵姬和赵政被留在了赵国。可想而知,赵王知道子楚逃脱的消息该是如何愤懑,但只能拿这对孤儿寡母出气。幸亏,赵姬的娘家还有些势力,才使母子俩免于一死,可也活得胆战心惊。
小赵政的童年,可以想见是吃穿不济、并朝不保夕的。这段生活持续了不到六年,虽然算不得长,但童年是期盼明天的时光,岁月本就难觉飞逝,何况还背负苦难重重了。
到赵政九岁时,秦昭襄王去世,他爷爷秦孝文王继位,他爸爸子楚正式成为太子,赵政和母亲才被送回秦国。
在问题家庭中悄然成长
秦王家族,赢姓。赵政的赵,是为了纪念他出生在赵国。如果你跟我一样,曾以为他曾叫赵政,是跟他妈的姓,还请赶快改悔吧!他妈被称为赵姬,是因为来自赵国,并非就姓赵。可怜,人没个正经名字,成了名人都没人知道人名。
回到祖籍秦国,赵政正名为嬴政,也有了身份——秦太子。因为,此时,他爸爸子楚已经继位了。
他爷爷实在是个没福气的,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只当了三天秦王就一命呜呼了。可他爸爸的福气也没大到哪,作了三年秦王就撒手而去。
嬴政继位,年方13。虽说成名要趁早,但他的职业富有特殊性——地位太高。从来,继承高位却成人未满,都充满了风险。一着不慎,下课是小事,丢命是常事。别人还是风一样的少年,嬴政却已在风中凌乱。
为了寻求背风墙,嬴政拜了个实力派干爹——秦相吕不韦。看来,拜干爹一事是有历史承传的。不过,古人自有古典斯文的叫法,名为仲父。吕不韦这个仲父当得名副其实,不但关照嬴政的工作,还参与了他的家事,跟他妈赵姬搞上了不正当男女关系。
这一搞,就是很多年。当嬴政年幼,亲妈,固然有疼爱,但一跟干爹搞自一起,也会有忽略;干爹,毕竟不是亲爹,一定给关照,也一定会给压制。可以推断,在亲妈与干爹组成的问题家庭中,嬴政是个被漠视的孩子。不过,变化总在悄然中发生,从量变到质变。嬴政在长大前,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事迹,从未有确切记载。只听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
从当年要找干爹罩着,到后来让干爹也怕。看来,在问题家庭中,嬴政已悄然长大,长得人大心大。
坚决杜绝后爹
突然有一天,吕不韦觉得,秦王政看过来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命还是重要的,他决定终结这种不正当关系。但为了不得罪太后,他来了个金蝉脱壳,给太后推荐了个顶替自己的人——嫪毐。
嫪毐其人,来历不详,闻名只因有特长——阳物巨大。吕不韦抓住这一特长,把他推荐给太后,并将他假扮为太监,送进宫里。太后用过,很是喜爱,就放过吕不韦,留下嫪毐日日常用。以致延沿日久,怀了孕。婚外孕,发生太后身上,绝对是丑闻一件。为了避人耳目,太后就带着嫪毐去了秦国故都雍城。在那里,在秦王政不知不觉间,他的两个弟弟诞生了。
想起高大雄健、越来越不听话的嬴政,太后觉得伏在怀里软和呆萌的小儿子更乖觉可爱,觉得小儿子的父亲嫪毐也更值得信赖。传言,她曾私下许诺:秦王政死后,就让自己和嫪毐的儿子继位。在她的运作下,嫪毐有了爵位,有了封地,也有了权力,成为秦国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时,秦王政正致力于独立自主、王权完整。嫪毐的崛起,他当然注意到了,稍一调查,还发现吕不韦也牵连其中。这两个后爹,一前一后仗着他妈欺压他,不除是不行呀。可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嫪毐就却先有了行动,竟要弑王篡位。事发突然,但秦王政却应对得当,平息了叛乱,并对一干人犯作出处理:嫪毐,被车裂,并被灭三族;吕不韦,先被罢官,后被逼自杀。至于那两个便宜弟弟,则干脆被摔死,就连亲妈赵姬也未被放过。
其实,秦王政不在意他妈跟谁睡,但却很在意睡出来的结果,那就是睡出来的后爹总能纠结出一股干预秦国政权势力。虽然表面上看是吕不韦、嫪毐,但根源却是他妈。坚决杜绝后爹,就要彻底剥夺他妈自由“睡”的权力。所以,秦王政把她妈赵姬软禁在了雍城。
伟人,就钟爱孤独
后来,在茅焦的劝谏下,赵姬被迎回了咸阳,但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权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很失败,但作为秦王政、秦始皇的母亲,她应该知足。因为,作为跟秦始皇有亲缘关系的女性,她是留下名字并留下事迹的唯一一名。
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人们八卦的心:那就是,秦王政、秦始皇,作为秦王、作为秦皇,他为什么没有王后,也没有皇后,甚至就没听说过他后宫里的任何一人。可以说,他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
那秦始皇是一生孑然一身,当然不可能。据记载,光儿子,他就生有二十多个,肯定还有女儿。事实绝对能证明,他不缺女人。
对于没有立后一事,广大影视剧编剧们喜闻乐见,正好把秦始皇拉进了爱情至死不渝的坑:编出了许多耽误秦皇立后的灰姑娘——阿房、巴清……我想,如果秦皇地下有知,一定会大吼:“把朕当成偶像剧的男主角,你们有六儿没六儿!朕是有事业心的人,很忙的。”
秦始皇在世50年,的确过得很充实:生下来坐牢,13岁继位,22岁亲政,39岁扫平六国,之后更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筑灵渠等一系列大事要忙。想来,他应该是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宏伟壮丽的大一统事业。时而混迹民间,认识个把红颜知己,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对他来说,不太能抽得出时间。
那为什么没立后呢?或者说是曾经立过,后来又废了或杀了呢?我想,像秦始皇这样有事业心的人,作出这样的举动,应该还是与他的事业有关。联想到他妈赵姬的事件,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猜想。
在铲除了嫪毐、吕不韦、赵姬一干势力后,秦始皇应该花时间作了经验总结。期间,竟发现了这场由她妈睡男人引发的祸乱只是表象,背后还藏着是代表赵姬出身地的赵国势力对王权的干预。举一反三,他进而想到,他的奶奶、妈妈、媳妇们,以致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爷们,表面看似亲情、爱情,实则背后都藏着一股势力,能掣肘王权的势力。这些势力,或代表楚国、或代表齐国、或代表魏国……
在秦国,为什么会有他方势力呢?欲知缘由,就不得不说说婚姻的本质。
历来,无论嫁娶,婚姻都是一种品牌战略,找屁股大好生养的,就是搞可持续发展;找财大气粗的,就是搞资本积累;找位高权重的,就是搞升级进阶。当然,如果双方各有优势则更事半功倍,王子要配公主才够强劲。别死心眼,“公主”,不一定非指国王的女儿,也可以是其他贵族家庭的闺女,只要她的家庭有钱有势有影响力。像嬴政他妈——赵姬的出身应该就不是王室,但其家族从《史记》记载的可以庇护她们母子断定,可能还是有些势力。
秦国的历代王子配的自然不乏其他六国的公主。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媳妇们、妈妈们、奶奶们(爷爷、爸爸,还有他自己都是王子,肯定都不止一个媳妇)都是公主。她们嫁过来时带着一定势力,到秦国后通过生儿育女又做大做强,逐步各成一方势力。多方势力角逐,谁也不能一家独大。在这种情况下,王权可以平衡各方关系,但也要受到各方牵制。
本来,秦始皇也可以像祖辈一样,四平八稳地做秦王,再接再厉地搞扩张。可是,他却想做一个不一样的秦王,干一番没有人干过的事,那就是扫平六国、一统四海。
真理只在少数人手里,伟大的事业从来就不是芸芸众生能懂。孤独,并不是个贬义词。常人,才需要陪伴;伟人,就钟爱孤独。因为,谁都配不上他的雄才伟略,谁都看不到他的目光所及,谁都跟不上他的脚步所至。谁在他身旁,都只是块绊脚石。嬴政是伟人,他一个人能行,不需要谁来提供助力,更受不了谁在一旁牵制。完成大业,他只需独断专行。亲情、爱情既然都是羁绊,他决绝地挥剑斩情丝。
女人,仅作为延续后代的工具,怎么能被给予地位呢?所以,嬴政没有王后,没有皇后。生前,他孤独地实现夙愿;死后,他孤独地享祭河山。
越过雄壮的秦陵,穿过绵延的长城、透过烙印史册的大一统,在无限江山的迷恋中、在执着不死的追求中,嬴政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孤独的秦王政,孤独的秦始皇!
第二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始皇钟爱孤独,却眷恋江山。他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江湖术士、重点发展长生不老项目,只想再坐江山五百年。可惜,是妄想。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关于这个二世,人们都说是篡位来的,也都说他无能昏庸。真耶?假耶?
欲知真假,还得说说他爹。秦王扫六合,多国变一国。面对天下一体化的新形势,不愿接受的大有人在:六国旧主,原来是老板,现在变成了打工的;有识之士,比如像苏秦、张仪纵横家之流,本来可九国贩骆驼,现在只能一国贩,从多选变为单选。
虽然,这些人打不过秦始皇,可他们另有武器,那就是舆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威力不容小觑。反对谁,就诋毁谁,理所当然。抵制秦始皇和他的大一统,就抹黑他及他的继任者,顺理成章。秦始皇够强悍,不怕,人固有一死。秦始皇一死,他儿子上位,可他儿子就不一定有他这个能力啦!所以,秦二世是否篡位上台、是否窝囊昏庸,我们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他没他爸爸强。所以,他爸爸死后就流言纷纷,以致他继位不久,就有人起来造反,这个人叫陈胜。
据说,陈胜只是个贫苦农民,但却有超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豪华理想。那年,他还不大,跟小伙伴们一块给地主家耕作。这孩子不太实际,坐在了田间地头竟畅想富贵,对工友们说:“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忘了老朋友)!”工友们一听就乐了:“都是贫雇农,能有什么富贵呀!”看来,理想不是谁都有的,多数人只是想要虫子的麻雀,而很少有人是向往天空的大鸟。陈胜不禁长叹道:“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可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如何才能跨越阶层,实现富且贵呢?最直接的方式只有一个——造反。造反就要搞暴力活动,但一个人搞暴力是报复社会,只有一群人搞暴力才是造反。
其实,人是社会动物,总在群体之中,想找一群人不难,但想让这群人,群起而暴力,跟你造反,需要的时机,寻找不到就得会制造。
不知是因为没机会,还是畏惧始皇之威,反正陈胜的造反在秦二世继位之后。
可能,陈胜素来有些领导才能。秦二世元年,他作为小头目——屯长,与家乡的许多农民,为数九百的一群人被发配去渔阳戍边。路上遇到了大雨,行程被阻。据说,秦法规定,误期是要杀头的。《史记》上说,“度已失期”,就是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至于,这群人是否误了期,并没有定论。反正,陈胜与同为屯长的吴广是统一了口径,说是难逃一死了,不如就反了吧,就算死了,也死他个轰轰烈烈。那万一要成了呢,成了就富贵!
陈胜的造反很有计划性。
首先,师出有名。他挑选出两个人,一是公子扶苏、一是楚将项燕。公子扶苏据说是秦始皇的长子,本来该继位,民间多传其贤能,却无辜被二世杀害。项燕是楚国将军,曾拼死抵抗秦军,很得楚人爱戴,而陈胜要起事的地方即大泽乡就是楚地。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已经死了。扶苏,让人同情;项燕,受人爱戴。陈胜决定以他们的名义起义,有同情又有爱戴,很能在群众中获得热烈反响。
其次,确立威信。造反虽然打着公子扶苏与项燕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由陈胜领导。要让这一群人听他话,就要有威信。说到威信,我们不禁想到商鞅的南门立木。可商鞅他老人家,当时手里有权又有钱,搞得起走秀活动,可陈胜哪有那条件呢?他的帮手吴广想到了一个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可以迅速确立威信的办法,就是装神弄鬼。他的计划拢共分两步:先装神,找来一块白绸,上写“陈胜王”,放进渔民打来的鱼的肚子里,而鱼被戍卒买来要煮,就看到了“陈胜王”,不禁惊为天意;再弄鬼,吴广藏在杂草丛生的破祠堂里,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而人们听到了不禁惊为鬼筹!
最后,激发仇恨。人多,心杂,要想同仇敌忾,奋起反抗,那就得激发仇恨。吴广平日为人仗义,人缘好,已做大哥好多年。大哥若受到侮辱,小弟们必然要群情激奋。故而,他自取其辱,跑到押送队伍的长官面前,扬言要逃走。长官本来就喝大了,暴躁易怒,再有如此挑衅,顿时就火冒三丈,一阵连骂带打,后来还拔出了剑。吴广有两下子,劈手就夺过了剑,杀了长官。这时,小弟们的不忿之情也发展到了白热化,纷纷表示“干死这群狗娘养的”,而陈胜就顺势一跃而出,帮助吴广又杀了其他两个长官。
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是时候动手了。陈胜发表演说:“同志们,我们已经误了期限,依法是要杀头的。就算不杀,去戍边也是凶多吉少。大丈夫不能白死,死了也要扬名后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起哗然,激情造反!
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张大楚国)政权。可他的富贵梦只延续了六个月。在秦军的疯狂反扑下,起义军被击溃了。在败退的路上,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了。他轰轰烈烈的人生,就这样混乱地结束了。
据记载,陈胜富贵后,就骄傲起来,管理混乱,领导无方,以致一败涂地。鸿鹄之志仅系于富贵,有点富贵就骄傲自满。看上去,陈胜不是个上档次的人,虽然称王,却不具备王者之能,唯有造反有理的胆量闪耀史册。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尽不平、宣誓豪情,振聩历史、启迪后人,撩动多少躁动的心。陈胜死了,但他敢于造反的勇气已传遍四方,项羽、刘邦纷纷而起!
陈胜,平民造反第一人,点燃了大泽乡的星星之火,并让它传递后世!
第三章力拔山兮气盖世
才气过人
项羽,楚国抗秦悲情英雄项燕的孙子,名籍字羽,跟着叔父项梁长大。平凡如我们即使不愿承认,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真正有能力的人,靠的是天分,不是努力。项羽就是个天分极高的人,他从小不爱学习,但却见识不凡。
他去读书,学了几就不愿意学了;他又去学剑术,可学了几天也失了兴趣。叔父项梁很是恼火,文也不学、武也不学,这个熊孩子想学啥!但是,项羽振振有词:“念书念得再好,不过就能记个名姓;练剑练得再好,不过就能打败一个人。我要学就学万人敌!”想法很有见地,项梁决定教授他兵法。他倒很乐意学,但却只是粗略读读,不作深入探讨。虽然不求甚解,但项羽很会打仗。
《史记》中说长大的项羽,“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震慑了一班江东子弟。而这样的项羽,必定不是一般人,他目标远大。
一次,项梁带着项羽外出办事看到巡游中的秦始皇。那阵仗、那气势,摄人心魄,项羽不禁脱口而出:“我要取代他!”为此,他付诸行动。
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项羽在叔叔项梁的带领下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叔侄俩凭借家族的根基与个人的能力,在江东很快就打出了一片天地。可干劲正足,却传来陈胜的死讯。造反的大旗倒了,他们有点迷失方向。这时,范增出现了。这老头年届70,酷爱政治,想把余生献给造反大业。他给项梁叔侄指点迷津:项家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楚臣,拥立楚王的后裔为王,以楚国的名义造反,既有说服力又有有号召力。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拥立了楚王后裔熊心为楚怀王。可就在造反事业如火如荼时,项梁在与秦军的战斗中牺牲了。项羽走到了前台。
莫敢仰视
在陈胜吴广的事迹感召下,六国旧地纷纷打起大王旗。在秦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秦军中出现了一个厉害角色,就是章邯。他碾压多路起义军,包括陈胜、包括项梁。
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地大势已去,就率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地,围困了赵王所在地巨鹿。章邯有40万大军,实力强劲,赵王只得向各诸侯求助。各路诸侯也惧怕秦军,但碍于唇亡齿寒,只得硬着头皮去救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宋义统领各路将领,号称卿子冠军。名号虽然响亮,但胆量着实不怎么样。大军到了安阳,就停滞不前,而卿子冠军大人却美其名曰:坐山观虎,以待时机。
秦军刚击败楚国,如果再击败赵国,必将士气大涨、实力大增。到那时,六国的起义力量可就危险了。楚军无粮,实在不容多等。在建议出兵无果后,项羽趁早晨参见宋义之机,砍下了他的头。他提着宋义的人头,对诸将士说:“宋义谋反,楚王密令我诛杀他!”众人胆战心惊,纷纷表示:楚国,是项羽家的楚国,愿意听从项羽调遣,并共推其为上将军。
项羽决心击败秦军,率领大军渡河出击。临上岸时,他下令,凿沉船只、砸破锅具,只带三日口粮上路。这就是有名的破釜沉舟,其精神内涵就是不要命了。打仗所惧,无非就是没命。既然都不要命了,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不要命的项羽率领不要命的楚军,与秦军大战九个回合。当时,各路诸侯的援兵也已经到了巨鹿,但都不敢出战,作壁上观。他们只见楚军以一当十、喊声震天,无不嘚嗖乱颤。大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军各将领。众人“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爬着进去,不敢抬头正视。项羽的威风,可见一斑。
这就是巨鹿之战。那一年,项羽24岁!
第四章大风歌
作了无赖好多年
巨鹿之战后,项羽又两次击败秦军,彻底摧毁了秦军的士气。不久,章邯投降。解除了秦朝最强大的武装,项羽志得意满,离称霸天下似乎只差一步之遥。但就在这时,却传来刘邦已经进驻咸阳的消息。
刘邦,沛县人,汉高祖是也。他与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布衣天子,出身农民却作了皇帝,用逆袭已不足以形容,说传奇才配得上一二。
根据史书记载,这段传奇有一个神一样的开头,刘邦他娘与龙交合而后生了他。有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爹,他长得也很不凡,隆准龙颜,还有一把好胡子。听说,左腿上还长了72颗黑痣。想想,有点不能直视。反正成了帝王的人,都有一幅帝王相就对了。
但当年,沛县的乡里乡亲们应该不这么认为。刘邦贪酒好色,不事生产,也看不上生产劳动,作了个小吏——泗水亭长。可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事迹,只听说他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到两家酒馆赊账喝酒,而两家老板娘发现他每一到来,就会生意兴隆,就免了他的酒账。不管是不是真免了吧,反正是喝了酒没给钱,刘邦其人颇有市井无赖之风。他也确实是个无赖。
刘邦长相不错,但脸皮厚、胆子大。有个吕公,举家搬到沛县。因他与县令交好,县里许多权威人物都带着礼金去祝贺。人太多,只有贺礼达到千钱的才能到堂内享受重点接待。刘邦跑去蹭酒喝,高唱“贺万钱”,却没拿一个钱。吕公听说竟有这样胆大之人,很是吃惊,就到门口去看。他擅长相面,一见刘邦,就觉得是大贵之相,不但没赶走反而请其上座。刘邦丝毫不觉难堪,坦然上座高谈阔论,旁若无人。吕公更觉贵不可言,就将自己珍藏的女儿吕雉嫁给他。
跟所有无赖一样,刘邦没有什么原则性。如果需要,他能和所有人成哥们。他的朋友有作小吏的萧何、曹参,有杀狗的屠夫樊哙,有帮人料理丧事的吹鼓手周勃。
但又与一般的无赖不同,刘邦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作“白道大哥”。他也曾观摩过始皇出巡的阵仗,从中意识到男人的极致就是权势滔天。他不禁感慨:“大丈夫就该活成这样啊!”
感慨归感慨,刘邦并未想到会梦想成真。是不公的命运,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秦始皇死了,但未竟的建设事业还在继续。刘邦身为亭长,送县里的役徒去骊山服徭役。半路上跑了好多人,他估计到了骊山,也剩不了几个人了。他想,与其到时受处罚,不如现在逃走,还能在逃走前放大家一条生路。于是,一天夜里,他就对役徒们说:“各位都走吧,我也准备亡命天涯!”可能因为很有大哥范儿,其中有十几个人愿意跟刘邦走。于是,刘邦就领着一群人,在山中开始了造反生涯。
鸿门宴
在陈胜吴广起事的影响下,刘邦先占领了沛县,被父老乡亲们拥戴为沛公。从无赖到沛公,刘邦却并不满足。他想当“秦始皇”呀,还要进一步扩张。虽然,自己的力量薄弱,但他借力而行,依附上了各路诸侯中的佼佼者项梁。后来,项梁战死、秦军逼赵,楚怀王在派出宋义、项羽救赵的同时,又派刘邦率军向西,攻打秦军腹地关中,并与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人无完人,才干超群的人,往往难与共事;才具平平的人,却往往和蔼可亲。项羽属于前者,凭借自己的军事天分,就干掉了秦军;刘邦属于后者,是战五渣,却一路上收得了陆贾、郦生与张良,凭借这些人的政治谋略,占领了关中。他约法三章,妄图称王。可项羽实力在握,是不肯坐视别人称王的。为了防止他来干扰,刘邦派人把守函谷关。不过,没个鸟用。项羽大军长驱直入,迫近刘邦。
就在这危急时刻,项羽的叔父项伯跑来营救故友张良。可张良却与刘邦一块忽悠起了项伯,并轻松拿下。项伯认定刘邦是个好人,当即表示回去一定美言,但要求刘邦去给项羽赔罪。
刘邦一口答应,第二天,就带了张良、樊哙等几个随从到项羽营中。一番做小伏低后,项羽也未再质疑。随后,就大摆宴席,大家一块喝酒吃肉了。
席间,亚父范增想搞事情。他还是坚持认为刘邦不是个好东西,就安排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不想失去刘邦这个好朋友,就跟项庄对舞起来,不让他得手。一时,刀光剑影,气氛紧张。张良见状不妙,就赶快增加人手,叫进了樊哙。樊哙长得五大三粗,一进来就吃生肉、喝大酒,展示了自己的武力值,才平息了这场暗斗。
气氛一度缓和,但刘邦依然觉得危险,就悄然尿遁。留下了心眼多的张良及贵重的礼物。张良巧舌如簧地送上了礼物。
项羽挺高兴,但范增却把礼物摔在地上,并愤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大家都觉得刘邦该杀,可谁替项羽考虑过。天下诸侯,是在合力抗秦的名义下归附的项羽。“先入关中者为王”,是天下皆知的约定。如果,项羽杀了有功的刘邦,那诸侯们就有了口实,不但可能不跟他混,还可能联合起来打他。当前的危险与日后的风险相比,项羽选择了化解当下。
实力不济,刘邦只能将关中拱手相让,可项羽却并不珍惜。他将关中祸害了一番,执意要回家。有人劝他,说关中山河险要,土地肥沃,是王霸之地。项羽不以为然,回答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富贵了不回家,就像穿着好衣服行走在夜间,跟谁显摆呀?在这种乡恋思潮的怂恿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城就在彭城。当然在回家之前,他也以自己的标准认定有功之臣,大封诸侯。
也封了刘邦。但出于忌惮,没把他封在险固富饶的关中,而是封在了巴蜀汉中,美其名曰“汉王”。项羽声称,巴蜀原来也是秦地,也是关中的一部分。意思是,他没有违反约定。
巴蜀、汉中一带蛮荒偏远、道路艰险,刘邦很不甘心去,但还得表示甘心去。他烧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再无东顾之意。而他自己也委实不知是否还能东顾!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主角一旦到了荒山野岭,往往会有奇遇,得到武林秘籍。这是武侠小说里常有的桥段,也发生在了刘邦的身上。他到了汉中这片荒山野岭,也得到了本武林秘籍。但他这武林秘籍是个人,叫韩信。
纵观历史,韩信堪称不世出之军事奇才,但他曾经吃不上饭。
在很遥远的古代,人们还没发明考试,也还不会走后门,都是凭推荐来当官的,而被推荐的标准就是人品过硬。据说,韩信人品不咋地,也就没能混上个一官半职。他还没别的谋生手段,既不会经商,也下不得苦力,导致吃饭很成问题。
他经常到处蹭饭,很招人烦。他曾一度到一个亭长家蹭饭,接连数月。人家已经不厌其烦,但他就是一直去。后来,逼得亭长的妻子半夜就起来做饭,一家人在被窝里就把饭吃了。等到韩信一到,饭早都吃完了。摆明了是坚决不给他吃白食了,韩信这下真生气了,再也不去了。
没了蹭饭的地方,韩信就在湖边钓鱼,可是一无所获。眼见就要饿晕了,一个在湖边洗衣的漂母,见他可怜,就给他饭吃。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是感激,就对漂母说:“我以后一定要重重地报答你。”漂母生气地说:“大丈夫都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你报答!”
城中有个少年屠夫,整天杀猪宰羊,意气风发,很看不上韩信,说他长得高大健壮、整天还持刀佩剑,实际上却是个窝囊货。一天,他拦住韩信,当众侮辱:“不怕死,就用剑捅我;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打量了他一番,就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没有血性。
在家乡淮阴,没人喜欢韩信,韩信也不留恋他们。他自信是个军事奇才,就去参了军。但在项羽麾下,他只是个小郎中,一直不被重用。为了实现抱负,他往汉中投奔了刘邦。
在刘邦营中,韩信结交上了萧何。萧何认为韩信是天下奇才,几次推荐,可刘邦就是不用。韩信很是失望,决定离开。萧何听说了,就月下急追。追回来,他再一次向刘邦推荐。他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如果想争夺天下,就一定要用韩信。
刘邦自问,比起项羽,他是多么有亲和力呀,总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无奈,打起仗来,他就是不行。而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敢打胜仗、能打胜仗,才是最硬核的实力。他急需一位军事人才。萧何一向办事靠谱,他决定任用韩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于是,刘邦斋戒、设坛,很有仪式感地拜了将。
据说,看见新拜的大将军是韩信,所有的将军都惊讶得怀疑人生。但很快,韩信就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了关中。
韩信是真正的常胜将军,一生就没有败绩。好多人觉得,会打仗的人,一定都是满腹计谋,到处用计。但实际上,真正的军事家,最重要的是会带兵、能知兵。韩信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是个佼佼者。
在攻打赵国时,韩信带着几万兵马要穿过太行山的井陉。井陉狭窄难行,战车不能同轨、骑兵不能成列。赵军占尽地利,还兵力强大,几乎十倍于汉军。
韩信似乎难以取胜,但在决战前,他却豪言:“大破赵军后,会餐!”众将不敢违令,心中却满是怀疑。他派出一队骑兵人,每人手持一面汉军标志性红旗,从小道上山,遥望赵军。并吩咐,一看到赵军倾巢而出,就潜入赵营,拔下赵旗,遍插汉旗。
安排好后,韩信率军一万,背水列阵,准备迎战。背水列阵,自绝退路,明显犯了兵家大忌。在赵军的一片嘲笑声中,双方展开激战。韩信佯装败退,逃回阵中。赵军果然穷追不舍,倾巢出动。而此时,预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人,趁机进行了插旗计划。汉军拼死力战,赵军一时难以攻克,只得撤兵,但回头遥望,却见红旗一片,以为大营已被汉军占领,顿时乱成一片。汉军前后夹击,最终大破赵军。
战后,众将都问韩信:“冒兵法大忌,背水扎营,不留退路,是何道理呢?”韩信笑答:“兵法上其实有讲过,只不过你们没留心罢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兵都是新兵,还没经过操练,就好比带着街市上的人来打仗。把他们置之死地,他们为保全自己只能非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退路,不是就都跑了吗?”诸将皆服。
衡量一个将军带兵能力有一个重要客观指标,就是带兵数量。那韩信能带多少兵呢?据说,一次刘邦与韩信论起诸将之高下,结论是各有短长。刘邦也想明确一下自己的军事才能,就问:“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最多十万!”刘邦听了,不太满意,又问:“那你呢?”韩信骄傲地说:“我吗,多多益善!”刘邦再问:“你既然能力超群,为什么还要受我的领导呢?”韩信笑答:“陛下不善带兵,但擅于驭将。所以,我无论多么威武超群,都要接受陛下的统领。而且,陛下的能力乃天授,非人力所能企及!”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什么样的兵,到韩信手底下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阵项羽,刘邦就没胜过。每当打得要弹尽粮绝,他就从韩信那要来精兵;而每次贡献出精兵,韩信也能很快招募到新兵,照样还打胜仗。
随着韩信的兵峰所至,天下大势已发生了变化。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胜负取决于韩信。他帮汉,则汉赢;他助楚,则楚胜。刘项两家都想拉拢他,而齐国谋士蒯通又给出了第三种方案。他说,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世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不如自立,称霸一方。虽然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但韩信感念刘邦当年的知遇之恩,也相信刘邦不能背信弃义,没有自立。
十面埋伏
有韩信作后盾的刘邦,项羽有点打不过,就决定和解并约定:以鸿沟为届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之后,他罢兵东归,可刘邦却毁约追击。他约韩信、彭越会合攻打项羽。可二人都不来,他只得独自出兵。
当时,项羽虽兵疲粮尽,却神勇仍在,依然打败了刘邦这个战五渣。本来要灭人,现在反而要被人灭掉。为了要当上“秦始皇”,刘邦拼了,向韩信和彭越封疆裂土的承诺。能于万里江山中分一杯羹,韩信、彭越才愿意贡献力量,带着大军来与项羽决以死战。
数十万汉军由韩信统领,将10万楚军包围在了垓下。这包围圈,层层叠叠,不留空隙,人称“十面埋伏”。
韩信演绎十面埋伏,张良又导演了四面楚歌。在兵败之夜,项羽听到,从汉营传来阵阵楚歌。他不禁大骇:怎么汉营中有如此多的楚人,莫不是汉军已占领楚地?他无心再战,望着美人虞姬,不禁悲从中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虞姬自己作了决断,霸王也决定去死,但死也得死得霸气。他带着壮士,骑着乌骓马,直奔汉军而去。一路跑一路打,后来只剩下了28人,但项羽依然不怂。他说:“我自起兵8年来,经历了70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未有败绩,故而称霸天下。如今被困于此,是天要亡我,并非我不会打仗!”为了证明自己的话,面对几千汉军,项羽指挥28人,斩将夺旗,奔袭三次,就突出重围。
项羽来一路跑到了乌江边,正有乌江亭长撑船等在岸边,对他说:“江东地方虽小,但也纵横千里、人民众多,足可以称王。希望大王快快渡江。只有我有船,汉军到了也渡不了江。”项羽仰天而笑:“上天要亡我,还渡什么江呢?当初,我率领0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却无一人生还。就算能再称王,我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项羽没有渡江,只把心爱的乌骓马托付与了亭长。他命令随从人等都下马,随他短兵接战。项羽一人就斩杀汉军几百人,但身受创伤十余处。猛然回顾,他看见汉军骑司马名吕马童者,说:“这不是故人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头颅。今日,我就为故人做个人情!”说罢,拔剑自刎。
这一年,项羽32岁。别人还在壮年,他却已演绎完了壮丽人生。从此,霸王的故事只成传说。这一年,韩信31岁。别人还在攀登,他却已到了巅峰。再往前一步,就是深渊。
可以说,在刘邦夺取天下的征途中,韩信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对于这样的韩信,刘邦越倚重越忌惮。刘邦大破项羽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韩信的兵权。可没了兵权的韩信,还是不能让他放心。最后,刘邦的皇后吕后与萧何共同设计,将韩信骗入宫内,斩首于长乐钟室。
当刘邦坐稳皇位,衣锦还乡,位高权重早已掩盖了曾经好色贪酒的模样。他登高望远、俯视苍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一个常败将军,结果了项羽、韩信两个常胜将军。人生际遇,岂是胜败可以定论?刘邦,一个地痞无赖,接过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接力棒。人生际遇,又岂是高下可以定论?英雄,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