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留守女孩分报考北大考古系被嘲没l
7月30日,湖南耒阳。
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分的成绩,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成绩出来当晚,校长带着50多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
当大家都在祝贺这样一位争气的女孩时,网上开始出现不少质疑声。
因为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有人担心,学了考古以后找不到工作。还有人认为,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赚钱的专业?
这个留守女生总是让我想起几年前放弃“港大”56万奖学金,退学考北大的刘丁宁。年高考,刘丁宁高考分,是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她本意想报北大中文系,但是身边人都劝她去香港大学。开学还没到两个月,刘丁宁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放弃香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退学复读。年,她以分的成绩再次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如愿入读北大中文系。她曾经发表过一个演讲:在我心里,北大中文系打动人的,不只是浸润书卷香的人文环境,更是前辈型范、师长传承的人格修养。
在她看来,
“首先,一个真正的中文人,绝不仅应在学问上日益精进,更应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其次,一个真正的中文人,应有对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坚守。
理想的中文人,也许同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必有为人所不知的精彩。”
在这个日益喧嚣纷繁的世界,当守住自己的灵魂。在内心深处,留最后一片,纯净的桃源。
不盲从周围人的价值观念,不追求外在生活的舒适安逸,独立思考判断,秉持对精神世界的热爱探求。这样的价值追求,多么难得?此前新闻报道过北大考古系只有一个毕业生的新闻。
考古专业=穷,成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业面窄,工资低、一辈子也混不出名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北大考古系有多厉害。
年,一只考古队参与田野调查,发现了甲骨文上的“周公”二字,进而发现迄今为止周代规格最高的墓地——“周公家族墓地”,填补了中国考古的空白。
年年5月5日,北大考古又有2项成功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自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考古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考古,就是透物见人,重建古史。
是寻根和求真。这里的“根”是民族和文化的根,“真”是历史的真。
一百多年来,北大考古发掘了多少中华古迹和遗产,走出过多少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者,
人文历史的魅力,又岂能轻易用世俗来定义?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考出全省第四的成绩?
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年纪轻轻,就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有多少人能如她这般勇敢,不啻于世俗成功,无所顾忌选择自己的热爱,并坚持下去?
在留守女孩的新闻留言里,更多的是支持的声音,有位网友这样评论:
“再冷门的专业也总要有人学,将人类文明的荒漠变成绿洲。”
钟芳蓉说,她选择北大考古,很大程度上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樊锦诗先生就是毕业于北大考古系”。
樊锦诗是谁?
年“吕志和奖”得主、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授颁“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她出生优渥,却坚守荒凉大漠中的座洞窟56年;她60岁受任敦煌研究院院长,80岁退休,于危急中拯救莫高窟,被称作“敦煌的女儿”。学术大师季羡林赞她:功德无量。
她到了60多岁才在上海借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但她一直忙于莫高窟的工作,很少回上海,最后把房子给了自己的孩子。“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追随自己偶像的脚步,做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除了樊锦诗,我还想提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一群顶级文物修复师。老一辈的师父们,大多是学徒出身,他们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些静默的文物。有个修宫廷钟表的师傅,王津。好多人天天在焦虑,怕失去怕得不到,害怕失败、追逐成功。
而他总是面带微笑,无论是面对相处半辈子的钟表,还是自己的学生,抑或是跟自己显摆的钟表收藏家。
他的微笑里,裹挟着淡定与从容。
对他们而言,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足矣。
这个世界也总有人去做哪些“不赚钱,没有回报”的东西。
比如那些将荒漠变绿洲的几代人、在戈壁险滩坚守国土的战士们、所有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的人。
人的价值不该止于物质。
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会用物质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事情的价值,但是也有人在为自己所喜爱的去努力坚守啊。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如果考古是女孩的理想和追求,而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不去物质化这个东西,不是很难能可贵的吗?
请保护好理想主义者的每一丝清明。
这是时代最稀缺的东西。女孩,为你加油!
——往期回顾——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