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北大考古女孩争议背后培养一个有主见的

发布时间:2023/5/15 13:20:36   

高考获得分,却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的选择,引起网友对于未来选择“理想”还是“现实”的热议。其实,这一话题更是对孩子志向与主见的探讨。如何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学霸呢?外滩君联系了前世外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人保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卢文来,她为家长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3点建议。

文丨张楠编丨Travis

7月23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分的好成绩,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成绩一出,50多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村民们也放起鞭炮庆祝。

然而,随着女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选择被报道,没想到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有人说,太不懂事,不务实;有人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目睹了争论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争议的核心在于:

一个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的孩子,却选择了一条注定辛苦、清贫的学术道路;

这种选择究竟是没有经受过社会毒打的天真、幼稚,还是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坚守学术志向的难能可贵?

理想还是现实,这是一个问题。

这场风波已经基本归于平静,高考学子们填报志愿也都全部完成了,但,为什么在大家冷静下来之后仍然有讨论的必要?正是因为这件事中的观念碰撞,对于我们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培养孩子亦有诸多启发。

这不仅仅是一个高考后怎么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

凝视整件事中的各方观点,更值得讨论和自问的是:

一个孩子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孩子拥有更高远的视野与格局,这是否符合父母师长对于教育的期待?

越来越被重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真的如字面意思,只是让孩子早早了解各个工种的运行机制?

01

理想还是现实

这是一个问题

先简单还原下整件事的始末。

争论爆发最早,呈现出一种两派极端对立的情形,一把名为“值不值”的标尺把网友意见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姑且简单粗暴地概括为“现实派”和“理想派”。

“现实派”的核心论点在于,考古这种偏冷门的专业,不能“大富大贵”,对“留守女孩”来说并非优选。

“到就业的时候就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

“好不容易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的行业那?”

“估计老师们都失望了。注定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行业。”

“这种家庭应该选毕业后可以赚更多的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

“理想派”的观点则基本建立在“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鼓励女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被世俗影响。

“考高分,不就是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吗?”

“做自己,做强大的自己就好了!”

“在这个时代,梦想是珍贵的东西。”

“如此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那她朋友圈的空气一定清新得像海边儿一样。实名羡慕。”

紧接着,考古圈学术前辈们纷纷为女孩声援,多家科研院送上入学大礼,影响女孩热爱考古的人生引路人、“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也亲自写信、赠书表达鼓励与期望。

女孩本人也注册微博回应,简要说明了选择考古专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对历史和文物感兴趣。

事情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但眼看风评渐渐转向“理想派”对“现实派”的全面碾压,外滩君觉得,这其中仍然是存在问题的。

追求理想与尊重现实,一定要被摆在对立的两边,甚至有一个高下之分吗?

其实冷静下来看,争论的两方都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天然带有一点“偏见”。

比如,认为女孩的选择太不务实的“现实派”,其实是就先入为主给女孩套进了“寒门贵子”这么一个充满社会焦虑的设定。

另一边,“理想派”也似乎把一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假想甚至期待,放在了女孩身上,无异于一种“理想绑架”。

其实女孩钟芳蓉和父亲都曾回应过:

家里条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差,“留守女孩”也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喜欢历史,也喜欢二次元,不必强行悲苦;

家里人都很认同女孩“不那么在乎钱”的生活态度,也没有要靠孩子实现“阶层跨越”的焦虑;

而且,说“北大考古系”毕业找不着工作,确实有些杞人忧天。

所以从钟同学本身的角度出发,完全没有什么纠结、矛盾、人性的拉扯,既没有“现实派”以为的苦大仇深,也没有“理想派”脑补的一腔孤勇。

向内自问,她热爱历史,亦有能力去追求所爱,家里和师长也支持肯定。

对外评估,也是有过自己物质欲望低、家里条件也还不错的现实考量的。用女孩自己的话说,选择考古专业,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网络世界里,很容易把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推向二元对立的局面,而这种对立,正是这件事中最值得警惕的部分。

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把“理想”和“现实”强行拉往对立的两边,何况,真实生活中兼而顾之求得一个平衡的大有人在。

02

“理想”跟“现实”

并非势不两立

现实一点说,钟同学的选择就完全实现了兼顾了“理想”和“现实”。

这在网友后期的讨论中其实已经有提及,考古系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前面还有一个关键定语,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院校,北京大学的平台资源、社会光环都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北大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考古专业的,北大考古专业的历史,几乎和中国考古学同样历史久远。

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考古学做出的巨大贡献,让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爽利直言,中国考古学在北大。

张光直(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也在近期采访中回应了大众对于“就业”的质疑。

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

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

50%在本院或其他科研机构继续攻读硕、博研究生,

20%出国留学,而且还多是哈佛、牛津、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

其余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进入文物管理部门、考古单位、博物馆,出版社、报社和企业的都有,完全没有“就业不好”的问题。

回归教育本质去看这件事就更纯粹了,一个有主见的学霸,怎么看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其实都说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更谈不上一个可以被称为“志向”的存在。而一个18岁的孩子就有明确的志向,这件事本身就弥足珍贵,当她还有能力去追求,岂不更妙?

年,胡适先生在台大演讲时分享自己对于选择科系的看法:

概括起来,只需要自问两个问题:我喜欢吗?我做得到吗?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但这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在这种标准的指引下,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便毅然放弃了更有可能“复兴家业,重振门楣”的农学,转到了文学院,这才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家。

胡适

不过,在高呼“理想万岁”的同时,是否一定要苛责那些或许还没有找到所爱,或许没有足够能力追求的,不够幸运的大多数呢?

这段时间,有一个支持女孩的声音其实更令人感动,来自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蒙曼教授希望全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