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jun,四声),西晋名将。
王濬出身于官吏世家,少年时博通典籍,成年后爽朗旷达,胸怀大志。王濬曾在修建宅第时,在门前开辟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觉得门前修那么宽的路太过了,王濬却说:“我打算将来给长戟幡旗的仪仗队使用。”大家都笑话他。王濬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后来王濬任巴郡太守,巴郡和东吴交界,由于连年征战,边境的士兵们苦于徭役,都不想生男孩,生了男孩也不想养。王濬到任后,立刻减轻徭役赋税,鼓励生育,甚至生孩子的免税。就这样,保全下来的孩子高达数千名。
有天晚上,王濬梦见三把刀悬在屋梁上,过一会又多了一把。王濬不解,下属李毅却恭贺他说:“三刀为州字,又添一把,难道是预示着您要升迁到益州吗?”
不久王濬果然升任益州刺史。
公元年,晋武帝兵分六路,发动灭吴统一之战。王濬率军自成都出发沿长江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下。此时,原先那些在巴郡保全的那些家庭的孩子们,全都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纷纷告诉孩子们,要去追随王濬:“当年,是王府君存活了你们。今天,你们不要怕死,一定要全力以赴!”
公元年3月15日,王濬率先进入石头城(南京),吴主孙皓在重重围困之下,举国投降。王濬接受降表,成为终结三国,见证历史的第一人。
王濬最终被封为抚军大将军,襄阳县侯,食邑一万户,高寿八十而终。他的儿子王彝也被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顺便说一句。
有个细节,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仅供大家思考。在晋灭吴的六路大军中,王濬的部队从巴蜀出发,实际距离东吴最远。此次战役,王濬既不是主帅,又不是主力,但他一路长驱直下,所到之处东吴纷纷丢盔弃甲,最终竟然成就了率先入城接受投降,更成就了平吴首功、统一首功的盖世功业!
反观那些和他同时发兵、级别比他更高、名声比他更响、甚至战场形势比他更有利的将军们,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这名垂青史的使命。而且,晋灭吴早已是大势所趋,这份功劳对哪位将军而言,都相当于是白捡的——那么,究竟是王濬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王濬?
凭什么,王濬名垂青史?
《晋书·王濬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